命理醫篇

易與中醫論

陰陽五行臟腑論

蓋吾人上稟氣於天,下委命於地,而由陽以輔之,陰以佐之,若天地順,則人氣泰,天地逆,則人氣否。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,寒暄動靜,其變也,喜為雨,怒為風,結為霜,張為虹,此皆為天地之常也。人有四肢,並有五臟六腑,呼吸寤寐,精氣流散於全身,行為榮,張為氣,發為聲,皆為人之常也。又陽施於形,陰墳於精,乃為天地之同也,故陰陽為天地之樞機,五行為陰陽之終始,非陰陽則不能為天地,非五行則不能為陰陽,是以人者成於天地,敗於陰陽,其由於五行之逆,從而生焉,所以天地有四時五行之運轉,人就有五臟六腑之血脈。
五行者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五臟者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也,於是五行由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,則生成道,循環無窮矣,故人之五臟者,亦肝生心。心生脾、脾生肺、肺生腎、腎生肝,則上下營養,無有休息也。金匱至真要論云:心生血,血為肉之母,脾生肉,肉為血之舍,肺屬氣,氣為骨之基,腎應骨,骨為筋之本,肝為筋,筋為血之源,如此五臟五行,相成相生,晝夜流轉,無有終始,而從之者吉,逆之者凶,天地陰陽五行之道,由此中含於人,則人得之者,可出陰陽之數限,奪天地之機,悅五行之要,而無有終始,無有停息,可以為神仙不死矣,故五臟六腑,為人生之至珍也。五行的屬性,聯繫人體的臟腑器官,並通過五臟為中心,運用「相生」、「相剋」、「相乖」、「相侮」的理論來說明一些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,用以總結臨床經驗 。
基本內容如下:
1、以五行的屬性,分別臟腑器官的特徵。如肝、筋、目屬木;心,脈、舌屬火;脾肉、口屬土;肺、皮毛、鼻屬金;腎、骨、耳屬水等。
2、以生剋的關係,說明臟腑器官相互資生和制約的生理現象,如肝能制約脾(木剋土),但脾能資生肺(土生金),而肺又能制約肝(金剋木)等等,以此來說明臟腑間有著彼此維繫、彼此協調生理活動的關係。
3、以乘侮的關係,闡述病理變化及治療方法。如肝病犯脾。是木乘土,治療應採取仰本扶土法;治療肺氣虛弱,採用健脾補肺,叫培土生金。由此可見,五行學說貫串於醫學的各個方面,並包含著古人一些寶貴臨床經驗,也是基礎理論的組成部分,對古代醫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。

《陽中之陽》

1、指陽的病理中又分屬於陽的一方面。因病理的陰陽屬性只是相對的,它們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為陰陽兩面。如胃在臟腑的相對關係中屬陽,但胃本身又分胃陽和胃陰,則胃陽(胃氣)在這種意義上稱陽中之陽。
2、在陰陽屬性依不同的關係而相對變化時,指某一病理的兩種屬性均屬於陽者。如心在五臟的相對位置因居於上,故屬陽;心主火,心氣通於夏,也屬陽。因此,在分辨五臟間的位置與功能的相互關係時,心為陽中之陽。
例如:乾為天

\ \ \ \ \ \
父母 兄弟 官鬼 父母 妻財 子孫

《陰中之陰》

1、指陰的病理中又分屬於陰的一方面。如背面為陽,腹面為陰;腹面中,胸在上屬陽,腹在下屬陰,故腹部屬陰中之陰。
2、指某一病理的兩種屬性陰。前一種屬陰,後一種屬陽。如肝位於腹內,屬陰;肝氣主升,性疏泄,屬陽。故稱陰中陽。
例如:坤為地

\\ \\ \\ \\ \\ \\
父母 兄弟 官鬼 父母 妻財 子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