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靈哲學

易經心靈哲學 ( 形而上法 )

一、易與理學論簡介

誠者,聖人之本。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天」,誠之源也。
「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」,誠斯立焉。純粹至善者也。故曰:「一陰一陽之謂道,繼之者善,成之者性也」。「元亨」,誠之道;「利貞」,誠之復。大哉易也,性命之源乎。

註解:
誠之源 - 太極也,為天之所性與生俱來,以性命言本性不言吉凶
「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」 - 為各立太極
繼之者善 - 為時空學
成之者性 - 為性質個性
「元亨」,誠之道 - 為內通
「利貞」,誠之復 - 為外通

太極圖說全文:
無極而太極,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,靜而生陰,靜極復動。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。分陰分陽,兩儀立焉。陽變陰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,五氣順布,四時行焉。五行一陰陽也,陰陽一太極也,太極本無極也。五行之生也,各一其性,無極之真,二五之精,妙合而凝。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,二氣交感,化生萬物。萬物生生,而變化無窮焉,惟人也,得其秀而最靈。形即生矣,神發知矣。五性感動,而善惡分,萬事出矣。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,而主靜,立人極焉。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,四時合其序,鬼神合其吉凶。君子修之吉,小人悖之凶。故曰:「立天之道,曰陰曰陽;立地之道,曰柔曰剛;立人之道,曰仁曰義。」又曰:「原始反終,故知死生之說。」大哉易也,斯其至矣。 

二、易與性情論簡介

乾卦辭: 元 亨 利 貞

易之辭而獨以元、亨、利、貞四字揭其綱領,蓋四字為辭之綱領,亦卦象之總義也,此四字能涵蓋天地萬物,茍明四字即明全易言文。天下之事物,終始本末,各有經紀,一年有四時春夏秋冬,一地有四方東南西北,各有度數,是謂天道,道因氣行,數因氣立,生化因氣而成,故自太極始分兩儀,兩儀分三才,三才分四象,四象分八卦,其地位有定,次序不移,終始往來,上下周復,以定其度。故積日成歲而有春夏秋冬,循環不窮,周而復始以至無盡,此天道之運行不息,而萬物生化以見,氣自在其中。
元亨利貞 ,乃天道之四德,為乾象的理則,卦体上下皆乾,六爻純陽,象徵至剛至健,乾為天為陽,天為萬物資始,剛健不屈,爻剛無柔,進陽火之卦,修性命之學,在上為天,在下為君,在人為父,在身為首,在物為馬,守此乾為聖為賢,悖此乾為凡為鬼。
元亨利貞 ,乃天道之四德。乾為天為陽,天主生化,陽主運用,乾為天下之始,生物成物者也,而其氣直包萬物,故其德全四象,元者原始,浩大。亨者通達。利者適宜。貞者正確,固定。言此卦之,有純陽之性,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,亨通能使萬物和諧,各有其利,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待終。蓋乾之本象如天之大不易言也,唯分四字以象之。

→ 在天而統東極列宿,在地而率東勝神洲,在時以生春季萬物,在人而為內肝外耳,靜而為元性,動而為仁慈。
→ 在天而統南極列宿,在地而率南瞻部洲,在時以生夏季萬物,在人而為內心外眼,靜而為元神,動而為禮義。
→ 在天而統西極列宿,在地而率西牛賀洲,在時以生秋季萬物,在人而為內肺外鼻,靜而為元情,動而為義契。
→ 在天而統北極列宿,在地而率北據盧洲,在時以生冬季萬物,在人而為腎外口,靜而為元精,動而為智慧。

元者 、示乾之大生,如春之仁,生者仁也,仁主生萬物。亨者 、示乾之大長,如夏之盛,盛者禮也,禮主和萬物。
利者,示乾之大成,如秋之收,成者義也,義主定萬物。貞者、示乾之大伏,如冬之藏,伏者信也,信主保萬物。

由吉凶言之,元主升發為事之初,亨主通達為事之蕃,利主制禁為事之退,貞主潛默為事之靜,故動宜元亨,靜宜利貞,順之則吉,違之則凶。故乾以全德,行乎天下皆成其用,而吉凶自見,福禍自召,唯君子知之則無往不宜,由四象言,有進退存亡之幾,有動靜得失之道,在君子則無可無不可,以其善順氣數也。
易有四道: 「以言者尚其辭,以動者尚其變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」
以言者尚其辭 - 為卦爻辭、為理論之事
以動者尚其變 - 爻之陰陽(剛柔)指事行為舉止
以制器者尚其象 - 指是爻象器物吉凶
以卜筮者尚其占 - 占卜之吉凶

三、易與中醫論簡介

陰陽五行臟腑論

蓋吾人上稟氣於天,下委命於地,而由陽以輔之,陰以佐之,若天地順,則人氣泰,天地逆,則人氣否。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,寒暄動靜,其變也,喜為雨,怒為風,結為霜,張為虹,此皆為天地之常也。人有四肢,並有五臟六腑,呼吸寤寐,精氣流散於全身,行為榮,張為氣,發為聲,皆為人之常也。又陽施於形,陰墳於精,乃為天地之同也,故陰陽為天地之樞機,五行為陰陽之終始,非陰陽則不能為天地,非五行則不能為陰陽,是以人者成於天地,敗於陰陽,其由於五行之逆,從而生焉,所以天地有四時五行之運轉,人就有五臟六腑之血脈。
五行者木火土金水,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,於是五行由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,則生成道,循環無窮矣,故人之五臟者,亦肝生心。心生脾、脾生肺、肺生腎、腎生肝,則上下營養,無有休息也。
金匱至真要論云:心生血,血為肉之母,脾生肉,肉為血之舍,肺屬氣,氣為骨之基,腎應骨,骨為筋之本,肝為筋,筋為血之源,如此五臟五行,相成相生,晝夜流轉,無有終始,而從之者吉,逆之者凶,天地陰陽五行之道,由此中含於人,則人得之者,可出陰陽之數限,奪天地之機,悅五行之要,而無有終始,無有停息,可以為神仙不死矣,故五臟六腑,為人生之至珍也。

五行的屬性,聯繫人體的臟腑器官,並通過五臟為中心,運用「相生」、「相剋」、「相乖」、「相侮」的理論來說明一些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,用以總結臨床經驗。基本內容如下:
1、以五行的屬性,分別臟腑器官的特徵。如肝、筋、目屬木;心,脈、舌屬火;脾肉、口屬土;肺、皮毛、鼻屬金;腎、骨、耳屬水等。
2、以生剋的關係,說明臟腑器官相互資生和制約的生理現象,如肝能制約脾(木剋土),但脾能滋生肺(土生金),而肺又能制約肝(金剋木)等等,以此來說明臟腑間有著彼此維繫、彼此協調生理活動的關係。
3、以乘侮關係,闡述病理變化及治療方法。如肝病犯脾。是木乘土,治療應採取仰本扶土法;治療肺氣虛弱,採用健脾補肺,叫培土生金。由此可見,五行學說貫串於醫學的各個方面,並包含著古人一些寶貴臨床經驗,也是基礎理論的組成部分,對古代醫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。

《陽中之陽》:
1、指陽的病理中又分屬於陽的一方面。因病理的陰陽屬性只是相對的,它們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為陰陽兩面。如胃在臟腑的相對關係中屬陽,但胃本身又分胃陽和胃陰,則胃陽(胃氣)在這種意義上稱陽中之陽。
2、在陰陽屬性依不同的關係而相對變化時,指某一病理的兩種屬性均屬於陽者。如心在五臟的相對位置因居於上,故屬陽;心主火,心氣通於夏,也屬陽。因此,在分辨五臟間的位置與功能的相互關係時,心為陽中之陽。
例如:乾為天

\ \ \ \ \ \
父母 兄弟 官鬼 父母 妻財 子孫

《陰中之陰》:
1、指陰的病理中又分屬於陰的一方面。如背面為陽,腹面為陰;腹面中,胸在上屬陽,腹在下屬陰,故腹部屬陰中之陰。
2、指某一病理的兩種屬性陰。前一種屬陰,後一種屬陽。如肝位於腹內,屬陰;肝氣主升,性疏泄,屬陽。故稱陰中陽。
例如:坤為地

\\ \\ \\ \\ \\ \\
父母 兄弟 官鬼 父母 妻財 子孫

四、易與陰陽宅論簡介

 凡占陽宅與陰宅皆以父母爻為用神,父母爻旺相,持世生世合世,及世動化父相生,或得日月作父母爻,皆為發福之第。財動剋父,世爻化退神或父化退神,及六沖卦皆為凶象。
世為穴也,世宜旺相(父爻宜旺相),或臨日月,或日月動爻生扶者,乃吉地也。三合六合聚氣藏風,世沖、六沖、變六沖飛砂走石,必無氣脈。
世旺遇長生來龍甚遠,世衰逢應剋,對案山欺,兩間旺而明堂寬,龍虎衰而左右陷,左山旺,頭角崢嶸,右山衰,爪牙埋伏,朱雀遇刑沖,前山雜亂,玄武逢破散,后脈空虛,世爻合局虎踞龍蟠,世應相合,山環水遠。

五、易與宗教論簡介

研究易經重點不在(卦象)基礎,真正的要訣在(卦氣),才能陰陽不測乃謂神,何以見之,但觀莊子一書,只是教人(齊死生),而不是教人對死亡期盼,所以在他的(大宗師)篇裏說故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,養生主篇又說適來(指生)夫子時也,適去(指亡)夫子順也,安時而處順,哀樂不能入也,最主要的在(安時而處順),即孟子的(盡心立命)與南安胡五峰說不能順,故死生晝夜不能通也,不能信,故富貴貧賤不能安也,道理一般。

卦象是 → 現象,猶佛之法輪。
卦氣是 → 氣化,陰陽之動,動猶心之念,念集而轉,猶彿之轉法輪。
卦氣是 → 性命之源(先天)。
五行是 → 生命之行(後天)。

朱子借華嚴「四法界」說以發揮周子「太極圖說」關係如下。所謂「四法界」者:
1、「事法界」(現象界 - 相也,用也),萬法,形而下,事,即差別之事。有事即有相,有相即有別。「世法界」者,指世界萬法之相,一一差別,各各不同。
此示萬法千差萬別之相;屬 「現象界」。
此乃言「四象派易經卜卦」中的動爻論法,即可知吉凶禍福。

2、「理法界」(本體界 - 體也),真如,形而上,理,即真如理体,為萬法所依。萬法雖千差萬別,各有不同,而体性則一。
此示萬法平等一如之性;屬 「本體界」。
此乃言「四象派易經卜卦」中的太極世爻也。

3、「理事無礙法界」(現象與本体互無礙),本体不離現象(理即事),現象不離本體(事即理),理体事相,互融互具,形而上、形而下不可分離,彼此相即相攝。
此乃言「四象派易經卜卦」中的太極世爻與應爻之關係變化,亦可以因找果或以果找因。

4、「事事無礙法界」(現象與現象無礙),現象與現象,諸法互攝,不相妨礙,一多相即,大小互融,具足相應。
此乃言「四象派易經卜卦」論法再配吉凶、時空,趨吉避凶合一之法則也。

華嚴「四法界」思想,可知以「理」言本体。朱子言「理」字,意蓋相似也。 華嚴「四法界」,亦與易經四象中的太極兩儀,理論關係頗相近。
又天台宗:「諸佛有性惡,闡提不斷善」
善、惡是二相,但性体卻是一,其互為關係是一而二,二而一。
此為易理言的兩儀論(乃世與應之間的關係)